自2012年济南市委、市政府“千村提升”工程实施以来,济南市政府资金结算中心党组高度重视,派驻商河县高仙庄村“第一书记”坚持将扶贫解困工作与群众工作有机结合,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总抓手,坚持村风建设与村集体经济增收、村民致富同步促进的思路,重点关注农村弱势群体,通过分类施扶帮扶贫困户,通过三年的帮扶工作,高仙庄村村班子治理能力提高,村风民风正,村容村貌改变,村集体经济取得收入,农业大棚种植产业得到扶持推广,农民真正增收,确实提高了每一位村民的幸福感指数。
一、发展村集体经济,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,促进村民增收致富
紧密结合帮扶村实际情况,利用村庄区位优势发展村集体经济,争取资金为村集体建造15间沿街商品房,通过公开招标进行房屋出租,每年为村集体固定增收5.3万元,彻底改变了村内无集体经济收入的历史。2014年村委通过销售苗木实现集体收入7万元。为帮助培育村内主导产业,优化农业结构,发展规模化大棚蔬菜种植,三年来共流转土地120亩,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0万元。争取市专项扶贫资金以奖代补形式新建高标准钢结构蔬菜大棚27个,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,协调县农业银行为大棚种植户办理贷款,村干部帮助代办各种手续,通过市科技部门为村里大棚种植产业申请配备专职科技特派员,提供选种、种植、技术咨询、销售全方位服务,村里截止2014年底,平均每个棚纯收入6万元左右,通过大棚种植产业带动,提高了全村人均纯收入。
二、重点关注贫困村弱势群体,帮助解决实际问题
坚持每户必访,通过调研确定全村有25户较贫困低保户,经与村班子研究后,制定了分类施扶、因户制宜的救助帮扶办法。市政府资金结算中心领导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、定期看望、逢节必到,购买生活必需慰问品。2012年7月,还联系市里的大医院为村民开展大型义诊活动,一天就诊500余名群众,现场确认了两位重病号并立即联系入院综合检查治疗,协调医院与村里签订长期惠民协议,让村民看病就医享受各种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。
三、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,通过管理民主提高治理能力
通过帮扶工作的开展,激活了村班子成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,制定学习培训制度。明确村班子成员的分工和职责,开展各种各样满足群众所需的服务活动。为密切党群关系,方便老百姓日常生活,印制高仙庄村“党群连心卡”,为村民主动开展便民服务代办工作,通过服务村民,做细、做实、做活、做深具体工作,改善了干群关系,得到了村民的肯定,全力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。实行“阳光政务”,对村重大村务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,推行“四议两公开”工作法,做到决议公开、实施结果公开,增强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;同时为村内统一配备规范的村务公开栏,保障重大村务账务的及时公开。
四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推动乡村文明建设
2014年3月份以来,随着我市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,第一书记带领高仙庄村委紧密结合活动进程,实实在在搞好教育实践活动,坚持每个环节让群众参与、受群众监督、请群众评判,发放的征求意见表回收率达100%,确保把最真实的意见征集上来,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村庄发展、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性问题,引导党员和群众积极主动参与,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党员认识,凝聚群众力量,推动村庄发展。村委把推广农村孝德文化建设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,弘扬敬老孝老传统美德,决定打造孝德品牌村,绘制600平米的孝德文化墙。2014年5月6日,高仙庄村第一届“十大孝子”暨“美好家庭”评选活动表彰大会在新建成的村文化活动广场召开。高仙庄村的孝德文化建设用实际行动传承孝文化,树立道德榜样,同时更传递着和谐的信念和力量,全村老百姓企盼的社会和谐、家庭和睦、邻里互助的局面正在形成。
五、完善村内基础设施,改善生产条件,实现村容村貌提升
为改变村容村貌,加快村内基础设施建设,新铺设两条入村水泥路共计800米,配备路灯60盏,绿化苗木,修建进村牌坊,安装全村治安监控系统,对村委会办公室进行整修装饰,设置公开宣传栏,为村委会捐赠电脑和办公家具。增加200W变压器一台,并拉线送电到田间地头,彻底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用电问题。2014年新建村文化活动广场,绘制600平米孝德文化墙,安装健身器材32件,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。整修村内下水道1000米,新打机井3眼,清理河道2公里,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,
三年帮扶工作以来,济南市政府资金中心结算中心主要领导同志多次到村进行调研,帮助制定村庄发展规划,每年两节到村看望困难户,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;将帮扶村作为单位党员干部教育实践基地,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到村进行义务劳动。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捐书捐物活动,为村幼儿园捐赠各类儿童书籍和玩具,改善了共建村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。通过这些工作,实现了扶贫解困共建工作的双赢局面。
